滴定分析法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晚期。19世紀上半葉,法國化學家Joseph Louis Gay-Lussac命名了這一化學分析方法,因此常被認為是滴定法的發明者。如今,滴定法成為重要的化學分析技術之一,這種方法應用廣、速度快、成本低且可自動化,自動電位滴定法在20世紀中期開始流行。
瑞士萬通電位滴定儀采用光度電極法進行測定。光度電極法的測定原理是使用特定波長的吸收光發射到樣品溶液中,根據化學反應過程中顏色的變化,引起吸收強度的變化,進而轉化為電信號進行輸出,找到滴定終點的過程。由于被測量體系電位變化的突躍,能夠更快速和準確的找到滴定終點,并自動計算和統計結果。
電位滴定法是在滴定過程中通過測量電位變化以確定滴定終點的方法,和直接電位法相比,電位滴定法不需要準確的測量電極電位值,因此,溫度、液體接界電位的影響并不重要,其準確度優于直接電拉法,普通滴定法是依靠指示劑顏色變化來指示滴定終點,如果待測溶液有顏色或渾濁時,終點的指示就比較困難,或者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指示劑。電位滴定法是靠電極電位的突躍來指示滴定終點。在滴定到達終點前后,滴液中的待測離子濃度往往連續變化n個數量級,引起電位的突躍,被測成分的含量仍然通過消耗滴定劑的量來計算。
瑞士萬通電位滴定儀使用不同的指示電極,電位滴定法可以進行酸堿滴定,氧化還原滴定,配合滴定和沉淀滴定。酸堿滴定時使用PH玻璃電極為指示電極,在氧化還原滴定中,可以從鉑電極作指示電極。在配合滴定中,若用EDTA作滴定劑,可以用汞電極作指示電極,在沉淀滴定中,若用硝酸銀滴定鹵素離子,可以用銀電極作指示電極。在滴定過程中,隨著滴定劑的不斷加入,電極電位E不斷發生變化,電極電位發生突躍時,說明滴定到達終點。用微分曲線比普通滴定曲線更容易確定滴定終點。